张瑞芳与“李双双”的传奇故事
阅览: 日期:2013-01-08
2012年6月28日 21时38分,盛夏的上海,一位跨世纪的老人静静地睡去,神色安详恬静,就像劳作之后香甜沉睡的普通老者,只是这次,她已永远不会醒来了。
是的,她累了。她拼搏奋斗了94年的生命,就这样悄然走到尽头,在近百年的风雨岁月里,铭刻着她为新中国电影事业奋斗不息并为之奉献的生命精彩。她——就是被誉为我国话剧界“四大名旦”之一、得到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的百花奖最佳女演员、我国电影界杰出表演老艺术家张瑞芳。
忠诚电影艺术,跟随人物原型深入农村体验生活
张瑞芳,1918年6月15日出生于河北保定。1935年考入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学习,并参加戏剧活动,曾演出《放下你的鞭子》、《黎明》等剧目。抗日战争爆发后加入民族解放先锋队,随北平学生战地移动剧团在各地宣传抗日救亡。
1938年,风华正茂的张瑞芳奔赴重庆,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她先后在怒吼剧社、中华剧艺社等剧团从事演艺工作,在二十余部话剧中成功扮演了主要角色,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棠棣之花》、《屈原》、《家》、《北京人》等,与白杨、舒秀文、秦怡被誉为当代话剧界“四大名旦”。
1958年秋天,作家李准以河南省林县城关公社宋家庄大队妇女队长,26岁的刘凤仙为人物原型创作的小说《李双双小传》,在《人民文学》杂志刊登后,在读者中引起较大反响。大胆泼辣、“有着一股子敢说敢笑的爽快劲儿”的主人公李双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她身上,寄寓着那个年代人们对女性的审美理想。
海燕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前身)导演鲁韧看后喜出望外,在给李准的电话中,让他尽快将小说改编成剧本。时间不长,李准便写出了剧本《李双双》。
为了演好《李双双》,电影制片厂挑选了被誉为当时中国话剧界“四大名旦”之一的张瑞芳主演《李双双》,并派她前往河南省林县宋家庄大队刘凤仙家里体验生活。
1960年春天的一天,公社妇联主任领着40多岁的张瑞芳住在了刘凤仙家。那时,张瑞芳虽已是一个比较有名气的演员,但为了塑造好新中国农村妇女翻身解放的新形象,她放下架子全心身地投入体验生活。
刘凤仙住的黄华雪生产队离宋家庄有5里多地。白天,张瑞芳和刘凤仙一起去地里参加劳动,学会了锄地、浇水、施肥、点种。晚上,她们促膝谈心,张瑞芳学习纳鞋底儿、缝被子、擀面条。
经过一年多的体验,张瑞芳手掌磨出了老茧,脸也变黑了,看上去像个地地道道的北方农村妇女。张瑞芳熟悉了农村生活,这为她准确把握“李双双”人物特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宋家庄背依巍峨秀美的黄华山。1961年夏天,80多人的拍摄队伍开进了这个风景优美的外景地。此事在当时的林县轰动一时,很多人都赶去看稀罕。当年,村里一座最好的房子成了李双双和孙喜旺的家。现在,除了修盖了门楼,其余建筑还保持着当年的样子,不过,50多年过去了,院中那棵小梨树已长成大树。
那时,刘凤仙的任务是负责剧组的道具。她白天跟着剧组跑前跑后,晚上还要给演员做当时农村人穿的那种尖口布底鞋。影片中张瑞芳穿的鞋就是她做的。
拍摄期间留下的许多故事,至今广为流传。
一位女演员穿了件裙子,这在农村可是件稀罕事。这位漂亮的女演员被看得不好意思,于是穿上对襟的花布衫和村民们打成一片。
一次,群众听到张瑞芳同另一个女演员“吵架”,并且越“吵”越凶,乡亲们纷纷过去劝架。没想到“吵架”的却乐了,原来她们两个是在排戏,演员和群众都笑了。
拍摄期间,张瑞芳让剧组的一位工作人员给她和刘凤仙合影。扮演男主角孙喜旺的仲星火看到了,也要同刘凤仙照一张合影。刘凤仙想:“两口子才单独照合影,单独同一个外地男人照相会不会招来闲话?”犹豫中,她还是同仲星火照了一张合影。等剧组走后刘凤仙把她和仲星火的合影用剪刀从中间剪开了。
3个月后,电影拍摄完毕。两人含泪惜别时,张瑞芳送给刘风仙一个黑底红花布兜作为纪念。
演员与艺术原型,50年后相聚在央视《流金岁月》
1962年,《李双双》电影在全国上演后,人们百看不厌,成了一部家喻户晓的经典电影。
但在刘凤仙的印象里,她和乡亲们只看过一次。那是海燕电影制片厂为感谢林县县委及宋家庄的大力支持,特地派人从上海赶到宋家庄放映的。那次放映可谓盛况空前,不仅吸引了宋家庄周围万余乡亲,就连内黄、汤阴等地的群众都专程赶去。刘凤仙也在不经意间成了名人,从那以后,慕名来访的人络绎不绝。
两个“李双双”分别后虽身隔两地,但友情不减。张瑞芳回去后,给刘风仙寄来了漂亮的发卡。1988年,张瑞芳给刘凤仙写信,回忆当年在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2000年,张瑞芳的作品集《瑞草芳华》出版后,她给刘凤仙寄送一本,并在扉页上写下了“凤仙老友留念”。2003年,张瑞芳又给刘凤仙寄来了眼镜、丝巾等物品。刘凤仙亲手给张瑞芳做的两双绣花鞋垫,张瑞芳舍不得垫,当成工艺品珍藏了。
太行山的菊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2006年12月15日 ,央视电影频道《流金岁月》栏目组重访宋家庄进行拍摄,临走时邀请刘凤仙到上海和张瑞芳一聚。
12月17日 ,夜已深沉。躺在宾馆床上的刘凤仙辗转难眠:“牵挂了50年之久的大姐现在是什么样子?她还能认出我来吗?”
第二天上午,在上海电影制片厂节目现场,主持人把主创人员介绍完后,播放在林县对刘风仙的专访。刘凤仙说:“这么多年了,我很想张大姐,要是在安阳、郑州,我早去看她了。上海这么远,想见也见不了。”主持人问张瑞芳:“想见刘凤仙吗?”张瑞芳说:“想。”这时,刘凤仙从幕后走出来,张瑞芳一下愣住了,她颤巍巍地从座位上站起,紧走几步与刘凤仙紧紧相拥,失声痛哭。张瑞芳紧紧拉着刘凤仙的手问:“过得好吗?”刘风仙说:“好,好。”“那就好。”在场的观众无不动容。
刘凤仙把从家乡带来的小米送给了张瑞芳,张瑞芳把一条红色的围巾围在了刘凤仙的脖子上。
第二天下午,张瑞芳邀请刘凤仙来到家里做客,她摸着刘凤仙的脸说:“变了变了,脸变瘦了,走到街上恐怕都认不出你来了。”刘凤仙动情地摸着张瑞芳的满头白发说:“老了,我都70多了。”说着,姐妹两个的头紧紧地挨在了一起。晚上,张瑞芳在一家酒店宴请刘凤仙,仲星火夫妇闻讯也特地前来作陪。
离开上海的当天,刘凤仙第二次来到张瑞芳的家里,张瑞芳已给她买好了回程的火车票,张瑞芳由保姆搀扶着,把她送到家门外,两人的手紧紧握着,久久不愿松开。
心血化为艺术,把“李双双”的形象深深烙在百姓心中
坐落在黄华山脚旁的城郊乡黄花村,有一座普通的院落,这就是刘凤仙的家,当年张瑞芳住过的西屋仍保存完好。刘凤仙说,这里每个角落都存有关于张瑞芳的记忆。
1977年,宋家庄分为4个大队后。干了20多年妇女队长的刘凤仙赋闲在家。1995年,她的丈夫去世,现在她和小儿子在一起生活。
电影上映后,名不见经传的宋家庄成了全国闻名的地方,来了一拨又一拨参观照相的人。李双双这个鲜活的艺术形象深深地刻在了人们心中。邻居张妮子说,那时的刘凤仙快人快语、爽朗火辣,没有她不敢说的,没有她不敢做的,和电影中的李双双性格相似,大家都喜欢和她在一起。
当年,李双双和孙喜旺的家由堂屋、东屋、西屋组成,3座小屋都是土坯墙,堂屋、西屋为瓦顶,东屋为石板顶,墙皮已多处脱落。走进院子,对照电影上的情景,可以看出一门一窗、一砖一瓦,屋内摆设都还是当年的样子,这家小院就是当时摄制组拍摄的主要场景。
作为经过艺术加工的荧幕形象,影片中的李双双和现实中的刘凤仙又有着怎样的差别呢?刘凤仙老人笑着告诉笔者,电影中的故事大部分是根据自己的原型创作的,但也有一些经过了艺术加工。在那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李双双只要碰上谁家干涉子女的婚姻自由,都要站出来管一管。实际生活中,刘凤仙就是这样。当年村上有一户人家想把女儿嫁到城里,女儿不愿意,于是刘风仙就在他们相亲时站出来阻止。
刘凤仙说,电影中还有一个情节,因为工分员记分不公平,李双双写了大字报贴了出去。可是在现实中,刘凤仙并没有写过这样的大字报,因为她不识字。影片中,李双双的丈夫孙喜旺胆小怕事,最怕得罪别人。但在现实生活中,刘凤仙的丈夫是个初中毕业生,是个眼里容不得沙子的人,当时村里有一个小孩把集体的芝麻藏到鞋子里准备带回家被他看见了,他一直追到那个小孩的家里。
结束采访时,在笔者的提议下,刘凤仙和村中的几位老人唱起了电影《李双双》中那首红遍了全中国的歌曲《小扁担,三尺兰》:“小扁担三尺三,姐妹们挑上不换肩,一行排开走得欢,好像那大雁上青天……”
“李双双”的扮演者张瑞芳和人物原型刘凤仙如今已分别是94岁和75岁的老人了,两人虽身隔两地,但友谊不减。50多年来,戏里戏外两个“李双双”,演绎了一段令人赞叹的人生传奇。
“凭空降谪一婵娟,笑貌声容栩栩传。赢得万千儿女泪,如君合在月中眠。”这是郭沫若专门为张瑞芳成功扮演《屈原》一剧中婵娟艺术形象而写的一首诗。在94年的演艺生涯中,张瑞芳把70年都献给了电影事业。她走了,但爽直泼辣的李双双、温婉朴实的瑞珏、唱着“泉水叮咚响”的陶奶奶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银幕形象,却永远留在了中国电影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