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前的战斗 ——地下党组织迎接厦门解放的故事
阅览: 日期:2021-12-10
●金 昆
厦门解放前夕,面对敌特的猖獗活动,中共闽中厦门工委坚决贯彻中央对蒋管区斗争策略的指示,实行疏散隐蔽,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他们的行动更为隐蔽、分散。一部分党员干部撤到郊区、岛外,在禾山建立秘密据点,并建立厦泉交通站。一部分党员干部仍留在市区,坚持地下革命斗争。
上篇:精心策反智取情报
随着形势的发展,厦门地下党组织开始对国民党官兵展开了强大的政治攻势,开展了统战和策反工作。当时负责调查研究工作的黄荣锟,联系了一些上层民主人士、统战对象,如侨务部门负责人许新民、当时的思明区区长、以及开明资本家等,对他们开展统战工作。就这样,他们发动党内外同志利用各种关系,争取了一批原国民党军政要员,站到人民方面。
记得当时有一位名叫杨其精的国民党军官,他和我们的地下党组织有联系。时任国民党22兵团司令李良荣兼任厦门警备司令部司令,他曾多次邀请杨其精回22兵团任职。经过调查,我地下党组织知道了这一信息,决定让许祖义去做工作。
许祖义,福建晋江市人,在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十三期毕业。历任国民革命军参谋、连长、营长、中校副团长和上校团长等职。1941至1944年,曾在福州近郊三次率部抗击日本侵略军,后在大北岭战斗中负伤。
1947年许祖义脱离国民党军队来厦,任其父创办的《江声报》副社长。1948年他积极参加中共领导的地下革命斗争,1949年8月撤出厦门参加闽中游击队活动。解放后随军回厦,任《江声报》社长。考虑到许祖义曾在国民党22兵团担任过军职,让他利用这个机会重返国民党兵团,争取杨其精。
杨其精听了许祖义的话,接受了地下党组织的建议,重返22兵团任教导营上校副主任。杨其精利用兵团司令李良荣的名义和信任,经常以检查防御工事为名,乘吉普车从厦门岛内到国民党的前沿阵地,观察了解火力配备以及兵力部署等第一手资料。当时,为了制作图文资料,杨其精与另一位和我们地下党组织有关系的厦门警备区司令部参谋张幼铣一起,由杨其精口述,张幼铣画图,一起绘制了一套国民党军队在厦门的兵力部署、工事构筑、火力配备和各师的人数、各级指挥员姓名的图表,以及说明资料,交给当时的中共闽中厦门工委地下党组织。由闽中厦门工委派人交泉州交通站,转送到解放军十兵团。这为厦门的解放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受到兵团首长的表扬。
解放前夕,闽中地下党在极其艰苦的白色恐怖下,不惜牺牲个人性命,开展统战和策反工作,争取了一批国民党官兵弃暗投明,站到人民方面。这其中有:原国民党厦门警备司令部参谋长林梦飞、原国民党22兵团上校团长许祖义、教导营上校副主任杨其精、少校陈维廉、厦门警备司令部参谋张幼铣、国民党325师副师长陈言廉等。
通过中共闽中地下党组织的策反工作,海澄县警察局长赖谨贤带领所属乡镇120多名干警携枪120多支起义,原厦港警察10多人也携带武器起义。原国民党厦门市政府秘书主任郑静安,在地下党组织的工作下,还将国民党市政府的档案全部完整地保存下来,交给我们的接管人员。
下篇:培训党员骨干迎解放
1949年5月,中共泉州中心县委召开第四次干部会议,黄荣锟和郑秀宝等参加了会议。在这次会上提出:根据当时形势发展,要大力发展党员,建立壮大党组织,壮大游击队伍,还要准备好一批干部,为解放军南下做好支前、接管等工作。
会后,建立了泉州中心县委城市工作委员会,任命黄荣锟为书记,郑秀宝、周乔林为委员。城市工委成立后,组建了厦门、泉州、石狮、安海、泉州郊区、安海郊区六个区工委,隶属城市工委领导。6月,派周乔林到厦门,负责重组厦门工委,杨梦周任书记。城市工委成立后,举办了三期新党员培训班,学习党的知识和时事政策。当年7月,解放大军日益接近,闽中地委指示,要准备好一批干部,以便解放后配合接管城市。经上级党委决定,由黄荣锟负责举办一期干部入城训练班,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学习怎样做好支前工作,保护好工厂、农村、学校、重要设备以及入城接管等事宜。
从1945年9月到厦门解放,中共闽中厦门工委先后发展党员300多人,建立5个党总支,21个党支部,12个革命据点。从1947年到厦门解放前夕,中共闽中厦门工委先后输送了200多名党员、革命青年、革命学生到游击区去,支援内地游击战争。中共闽中厦门工委还大量翻印、散发解放军的布告《约法八章》和自己编写的《告厦门人民书》在码头、车站、戏院等公共场所广为张贴。并通过邮局,寄给国民党军政人员和工商界知名人士,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为稳定国民党党政军人员和工商界人士、为解放军顺利接管厦门营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解放前夕,广大党员干部、革命积极分子以极大的热情在岛内外开展护厂、护校活动。侨师党总支把农民夜校学员组织起来,日夜巡逻,保卫附近的自来水库,不让敌人破坏。地下党组织还通过对厦港警察分局的策反,组成了一支有10多名武装人员参加的“厦港挺进队”,保卫厦门港电厂。在郊区,动员组织群众抢修公路、桥梁。在岛外开展筹粮草、筹船等工作,迎接解放大军解放厦门。
在南下大军即将解放厦门时,闽中厦门工委动员组织了180多名船工和106艘民船,支援解放军渡海作战。船工张锦娘与她的丈夫、三个儿子 一家五口在渡海战斗中英勇牺牲。
1949年9月,泉州解放,黄荣锟分配在泉州军管会文教部。不久,晋江地委决定调黄荣锟到厦门工作。厦门市委组织部分配他到厦门市军管会青年工作队(团市委前身)任组长,不久,任命黄荣锟为青年工作队队长。黄荣锟等人在同安进行了短暂的集训后,于10月17日厦门解放的当天夜里进入厦门。当时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工厂、学校等基层,广交青年朋友,针对青年的特点和爱好,举办夏令营、冬令营、文艺班,培训青年骨干,筹备召开市青代会,建立市青年组:学生联合会、民主青年联合会,为建立厦门市青年团组织做好准备。
他们还筹建了市青年服务社,举办各种培训班,输送多批青年骨干加入到解放大军、公安部门以及建国初期的海堤等建设中去。当时,厦门市委领导对青年工作十分重视,在市委领导的关心和直接领导下,青年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生动活泼,是最活跃的一支队伍。广大团员、青年革命热情高涨,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恢复经济、民主建政、抗美援朝、三反五反等各项中心任务中,充分发挥了宣传队、战斗队、突击队的作用,成为党的得力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