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金特区”幕后故事
阅览: 日期:2020-11-26
●蔡国烟
针对民进党当局挟美自重以武谋“独”,9月20日,新党主席、金门人吴成典在厦门第十二届海峡论坛开幕式上表示,要防止两岸“骨肉相残”,让“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的内容协商能够实现。
探索“一国两制”台湾方案,是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初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的。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他并提出,“可以率先实现金门、马祖同福建沿海地区通水、通电、通气、通桥。”
早在九十年代,两岸有识之士也曾提出,把一水之隔的金门厦门设为特区,为“一国两制”先行先试。
两岸"密使"原创
“厦金特区”这一构想,萌发于半个世纪前。据新华社主办的《国际先驱导报》报道,与当时新加坡《南洋商报》记者曹聚仁作为“密使”有关。
1956年7月,《南洋商报》特派记者曹聚仁到北京采访,受到了绝非记者所能享受到的待遇。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所编《周恩来年谱》记载,7月13日、16日和19日,周恩来三次接见曹聚仁,提出“国共可以第三次合作”。这一重要信息,由曹聚仁所供职的《南洋商报》独家向外发布了出去。回到香港后,曹聚仁立即将他在大陆和中共领导人接触的详细情况转告了台湾方面。
1958年8月23日金门炮战开始后,曹聚仁多次来往北京,对中共领导人提出过一个意见,即在金门举行国共谈判。现今,台中日月潭涵碧楼纪念馆说明词写道:“民国五十四年(即1965年)七月二十日,蒋介石、蒋经国父子在涵碧楼,听取曹密访北京报告,形成一个与中共关系和平统一中国的谈判条款草案,当时称为‘六项条件’。”
“六项条件”之五,即如今热议的厦金“两岸试验区”雏形:“厦门和金门合并为一个自由市,作为北京与台北之间的缓冲与联络地区。”
正当此事开展时,大陆发生“文革”,蒋介石也对国共重开谈判产生疑虑而改变主意。包括“厦金自由市”在内的“六项条件”终未实现。
改革开放后复提“厦金特区”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从当天起,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正式停止对金门马祖等岛屿炮击。虽然军事对峙并未解除,但厦门与金门的关系和往来问题开始浮现出来。
1986年前后,在厦门的金门籍人士、台湾问题专家,大胆提出建立“厦金特区”的构想,希望为仍处于敌对状态的两岸提供一个直接往来、合作的缓冲带与实验区。
1987年至1989年,厦门派往香港的华丰国货公司总经理谢崇永写了3篇文章,阐述设立“厦门金门特别行政区”的构想,连续三次在香港《镜报》发表。据时任厦门市旅游局副局长的彭一万忆述,谢崇永与他多次讨论这一议题。历史上,金门属同安管辖;彭一万生长在厦门,祖籍同安,对设立“厦金特区”这一观点很有感触,于是,奋笔疾书,写成《设立“厦门金门特别行政区”之我见》一文,1991年7月,通过老朋友把稿件发表在香港《文汇报》。在这篇文章里,彭一万从地理、历史、法律、语言习俗、厦金现况等方面,论述了设立“厦金特区”的根据,从寻找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合作模式出发,提出了设立“厦金特区”的步骤:
第一,国务院授权厦门市政府设立相应的机构,负责“厦金特区”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可行性研究、特别行政区的模式、方案、实施步骤,乃至各种技术性问题。
第二,在“小两岸”先实行“小三通”,在厦门、金门之间铺设海底电缆,架设微波设备,以开通两岸长话和长话中继电路;厦门与金门实行直接通邮;厦门、金门为大两岸直接通商口岸,凡大陆或台湾货物在厦门、金门进出口,全部免征关税,凡台湾或大陆在厦门和金门投资设厂者,均给予最优惠待遇,“厦金特区”成为类似香港那样的自由港。将来,可在金厦海峡修建海底隧道,把两岛连为一岛,“两门”变成“一门”。
第三,可开辟厦门、金门郑成功遗迹旅游线,并将它连接到郑成功故里及闽南各地,延伸到澎湖、台南一带。
第四,“厦金特区”需要制订一个类似香港的基本法,按基本法办事,争取有较高的起点。
台媒疑为“上面授意”
经台湾“中央”社驻港记者编发,第二天,台湾各大报纸纷纷转载了彭一万这篇文章。引起台媒关注的,是文章里以务实的态度直陈厦金“小三通”的必要性:厦金“小两岸”的发展、“小三通”的实现,可以为“大两岸”、“大三通”投石问路,积累经验,奠定基础。彭一万说,他当时想到了毛主席“小球推动大球”的名言,便想“以小岛推动大岛”,呼应省市领导提出的“两门(厦门金门)对开,两马(马尾马祖)先行”,以后逐步推进。
那个时候,有关方面只提两岸直接“三通”,涉及厦金“小三通”这个议题还比较敏感。尽管有学者提出“厦金特区”以及“两门先开”的观点,但也只限于内部研讨,公开在境外发文的还属罕见。联想到大陆提出两岸直接“三通”遭到台湾当局阻挠,台湾媒体猜测:会不会是大陆有新的构想,先让彭一万以研讨的形式发表,试探反应?
因此,台湾一些媒体记者跨海打电话到彭一万的家问:彭先生,你提两岸“小三通”,是你个人的意见,还是上面的意思?彭一万说,文章署名,已经回答了你的提问。
多次赴台访问遭拒
彭一万在文章里所阐述的观点,与其他学者、台湾问题专家一起,最终得到有关方面的肯定。10年后的2001年元月2日,厦门金门终于实现直航,“小三通”的提法也被两岸所接受。
然而,从发表文章的当年起,他屡次提出赴台访问的要求,都不被台湾当局准许。此后的一个春节,台湾海基会副秘书长石齐平给彭一万寄来了一张贺年卡,上面写着“恭候彭兄莅临台北”字样。1995年12月,有个南音团要赴台,已经调任厦门市文化局局长的彭一万,将贺年卡的这一段话复印下来,附在赴台申报表上。这一次,他的赴台访问才顺利成行。
后来,彭一万又多次赴台湾、金门访问,遇到当年的朋友、记者、学者,一聊起来,都把多年前的这件事当作一段“两岸佳话”。
金门也提试验"两制"
厦金“小三通”直航后,犹如呼应厦门方面的建议似的,2006年11月6日,金门县县长李炷烽在县议会上做专题报告时,也提出了金门成为“一国两制试验区”的主张。
李炷烽说,“一国两制试验区”主要目的,在建立一种可以解开目前台湾法规制度对金门发展的束缚,以特区、特有法令来建构特有的制度,取两岸制度之长,将金门列为“特殊的行政区”,为两岸开启另一种互动选项,谋求两岸双赢。
他表示,金门作为“一国两制试验区”的优点很多:人才与物资利用管道,将可大开方便之门;法令制度上的特殊需求可以被满足;未来和平统一后的法律冲突问题,可获得试验性的解决等。
李炷烽还提出成立金门“特别行政区”推动委员会,积极争取两岸立法机构授权;设立两岸法律冲突专题研究计划,规划未来特区法制蓝图,及修建金厦大桥、建设料罗湾深水港等,将金门建设成为一个“有长久台湾法制背景的大陆沿海特区岛屿”,让大陆的“一国两制”构想,获得实验的机会,并提供当前政治发展另一种模式。
这年12月5日,李炷烽在金门接受新华社《国际先驱导报》从北京连线专访时表示,有了这6年金厦“小三通”的经验和基础,应该大胆往前推进。
他说,台湾围绕“统独”议题纠缠不休,造成内部严重的隔阂甚至分裂,这不是台湾之福。如果台湾都不能稳定的话,未来两岸关系又该何去何从?所以,不如拿金门做个试验。在过去经验之上,让金门寻求两岸可以接受的制度,一方面,可以解决台湾内部的问题;另一方面,说不定可以为两岸找到交集。
半年后——2007年6月30日,基隆的码头工人举行集会,要求实行“一国两制”,或许可以看成是对设立“厦金特区”试验“一国两制”的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