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戍边岁月

阅览:  日期:2017-10-18

  

  □李学舜
  人生中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我到甘肃屯垦戍边就是这样的。1966年7月,我和八百多名同学,响应戍边屯垦的号召都报名戍边屯垦。那时,正是崇尚英雄的岁月,戍边在我们这些年轻人中还是非常有号召力。出发时是七月中旬了,人们在车站给我们举行了一个规模盛大的欢送仪式。
  我们清一色部队的服装,胸前别着大红花。上了火车,专列直奔河西走廊,走走停停四天后才到了张掖。下车后,兵团迎接我们的人很热情,还带来了十几辆兰空的军车拉我们。这下,同学们就兴奋了,这是正规部队啊!很快,我们的憧憬就被无情地粉碎了。上了军车,就在砂石路上行驶。起初,道路尚可。很快,路况就非常差了。同学们在车上颠簸得东倒西歪,有些人当场就吐了。
  一个多小时后,总算到了。下车后,举目四望,白茫茫一片,全是盐碱地,不少同学就哭了,反差太大了。还有些人要闹着回去呢!回去,自然是不行的。我和两百名同学组成的新连队,正式番号是兰州生产建设兵团农建十一师四团一营八连,我们连所在地叫红沙窝。
  连里的干部早已配备齐全了,连班长都有了,是部队的转业军人。条件艰苦极了,我们到来之前,团里已经有了初步的安排。红沙窝有一个小土包,是当地人放牧的地方,团里把那里修整了一下,给我们简单的盖了几间房子,变成连队的驻地,每个班一间,连门窗都没有。床板担在两个土坯垒起来的台子上,就是床了。好在,此时是七月份,天气尚热,没有啥大问题。住宿问题简单解决后,大家动手又修建了大礼堂。那时,大礼堂的作用非常大,各种集体活动都离不开大礼堂。一切都是我们自己动手。我在来农场之前就已经会干一些木匠活了,所以当仁不让地成了连队的木工。我制作了门窗,捎带还给连里制作了蒸笼,后来又制作了篮球架、双杠等设施。此时,我们才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白手起家。
  劳动的艰辛,很快就被另外一个“敌人”所掩盖。那就是吃不饱。我们属于生产建设兵团,城市的供应粮自然也就和我们无缘了,粮食要靠自己双手种植。
  可是,我们才开始开荒、修水渠,地里自然也长不出什么粮食,同时干的又是重体力活,都是十几二十岁的年纪,正在长身体,对食物有着超乎寻常的需求。当时,留给我们的感受让我们至今难忘。
  伙食是连里统一的,吃饭是以班为单位进行的。打饭时,拿一个长长的竹签,插上苞谷面发糕,另外还有一盆汤。苞谷面发糕看着挺大,其实没有多少,根本不经吃。大家就想各种办法解决。有人拿着衣服到周围村子换了吃的,家里也寄来一些食品,有炼的大油、麻酱、白糖等等。自然,这些东西都不能公开吃,等到晚上夜深人静时,大家偷偷起来吃点。
  一次,一位老乡从团里来看我们,他给我们搞了些甜菜,河西叫糖萝卜,是制糖的原料。晚上,我们偷偷起来,在洗脸盆里煮了一盆,大家黑灯瞎火,偷偷摸摸吃了。吃完了,就顾不上收拾“战场”了,地上到处是甜菜皮。第二天一早,连长、指导员进门,踩到甜菜皮,差点滑倒。自然,大家都挨训了。
  河西走廊的冬季来得非常突然,进了十一月气温就骤降了,我们有些猝不及防。手忙脚乱地修建火墙,可是过冬的棉衣被褥又准备不足。团里想尽办法,从兰州军区搞来一些退役的棉衣被褥,还有棉帽、棉鞋卖给大家、许多人也让家里寄来一些过冬用品,大家的各种衣服五花八门的,看上去就像一群“土八路”。
  生活虽苦,但大家心气特别高,我们是屯垦戍边、建设边疆,就要敢于迎接困难的挑战。那个时代,流行一部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说的是上海南京路上的好八连。我们连正好也是八连,大家一门心思要把我们连也建设成“河西走廊的好八连”。许多困难,就这样战胜。
  河西走廊的冬天非常冷,1967年的春节也就在寒冷中慢慢来临了。那是我在河西走廊度过的第一个春节,至今记忆深刻。
  大年三十那天,我们还得照常上班干活,大家想着怎么着也是过年,伙食能好一点,可是早饭依旧是苞谷面发糕和糊糊就咸菜老三样,中午饭也和往常一样,大家吃着吃着,就想起家来,一些女同志也掉起了眼泪,一些胆大的男同志就找到连部要求改善下伙食,给大家过个年。
  连里听了大家的要求,这才感觉安排有问题,对不起我们这些支边的青年,一边忙着给大家做解释,号召大家发扬革命先辈吃苦耐劳的精神,一边赶紧让食堂宰两口猪,给大家改善伙食。这下大家才高兴起来。真是有点先苦后甜的意味。晚上,炊事班做了红烧肉,这是半年来,我们正式吃的第一顿肉,一个班一大盆,大家这才觉着有点过年的味道。
  大年三十就这么过了。初一开始我们有三天假,大家都约着进城去逛了。从驻地到张掖城,大约有三十多里路,都是乡间小道,什么车都不通,只能走着去。先去照相馆照相,大家有合影,有单张,无论如何都要穿着军装照,寄给远方的亲人,也让他们分享一下我们的光荣。然后,我和战友们就下馆子吃了一顿。那个年月,也没有啥好吃的。我记得张掖鼓楼边上,有一家饭馆的大烩菜,很好吃,至今令我难忘。
  饭馆吃完了,回去还要带上不少,和班里的其他战友一块吃。那时节,人与人之间,单纯,家里寄来吃的,都是全班战友共同分享的。很快三天的年假就结束了,我们这群城里来的年轻人,又开始了平田整地、战天斗地。
  冬去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当看到这几张老照片,我总会想起在戈壁荒原上度过的岁月,想起曾经和战友们一起屯垦戍边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