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创建中鲜为人知的故事
阅览: 日期:2017-02-02
蔡国烟
“……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又到了一个春天,听到这首《春天的故事》,特区人谁不怀念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1984年2月7日至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邓小平视察厦门,促成了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岛,并实施自由港某些政策的决策,对厦门特区的建设发展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
33年过去,如今,厦门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有目共睹,而特区为什么办在厦门湖里、特区怎样扩大到全岛等情况,可能有些人还未必清楚。最近,笔者在整理厦门特区初创阶段口述史时,采访了时任厦门市市长、厦门特区管委会主任邹尔均等20多名特区建设决策者、参与者,并查阅了有关文件、史料,从中发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对台:四个特区中惟一有的特殊使命
福建办特区,最初,在选址上除了厦门以外还考虑在福州琅岐。福厦两地都是福建的主要城市,配套设施都比较好,在当时两岸仍处于军事对峙状态、福建处在最前线的背景下,省会福州相对比较安全,但最终为什么确定在距金门仅数公里的厦门?这从有关文件和邹尔均口述中可以找到答案。
1980年6月8日,厦门市委、市政府在给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厦门经济特区的报告》中提出,建设厦门经济特区的有利条件很多,包括:厦门距香港、东南亚近,有一个海域宽、水深、不淤、少雾的良港;厦门与闽南籍华侨散居在东南亚及其他地区有数百万人;厦门已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厦门是一个海港的自然风景区。
其中,最重要的是这一条:“厦门离台湾很近,距高雄170海里,港口前就是大小金门岛,厦台有悠久的历史关系,台湾人民大都是闽南移去。厦门建设经济特区,对积极开展同台湾的通商、通航、通邮,争取台湾早日回归祖国,都具有重要意义。”
1984年2月邓小平同志视察厦门特区,认可特区扩大到全岛,并逐步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1985年6月29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的文件内容一共有14条,最后一条指出:“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岛,逐步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是为了发展我国东南地区的经济,加强对台工作、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作出的重要部署。”
邹尔均认为,中央决定在厦门办特区,看重的是厦门与台湾的关系。中央办特区的战略意图,就是为了加强对台工作。致力于祖国统一大业,这是厦门在四个特区中惟一有的、特殊的使命。
自然屏障+封闭意识“圈”中了湖里
湖里,原来只是一片荒野,很多人“看不懂”: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地方,怎么会成为特区的发祥地?
据查阅有关史料,厦门特区选址的时候,曾经考虑过地势比较平坦的前埔,即现今五缘湾一带。但由于前埔面对金门,距离太近,处在炮击的范围,于是就避开了。综合考虑后,厦门市委、市政府正式行文上报,有三处毗邻港口的地块入选———岛外的马銮、岛内的筼筜港东北坡和湖里。
当时,岛外的马銮盐场及附近农地约10公里被列入特区开发“后备地”,但马銮陆路距厦门市区27公里,海上距厦门本岛8海里,交通不便,不能就近依托市区,一切设施都要从头做起。
另一候选地址筼筜港东北坡(现松柏一带),毗邻当时厦门规划新市区的中心,拆迁少,水和电力供应同厦门市区是一个系统,通信设施也可用市区设备,距码头近,但缺点是面积小,仅有1平方公里多,没有发展余地,而且筼筜港污染严重、地势低洼易涝,不便作业和管理。
而湖里距公路、铁路近,供水供电同市区是一个系统,距新建市区两公里多,是同一个港区,中间隔一座山,容易隔离,便于管理。在湖里建经济特区,可以依托原有基础,符合投资少、效益快,由小到大、逐步发展的原则。在需要的时候,特区范围还可向马銮和海沧发展。
选址湖里,不仅仅是地利之便,而且与当时人们的封闭意识有关。那时,大家还比较保守,认为深圳是用铁丝网把特区与香港分割开来,厦门也应该用围墙和土砖把特区砌起来,把资本主义“圈”在里面。有人还提出工人们进出特区要换衣服,不要把资本主义的东西带出来。湖里三面环海,南面有仙岳山为屏障,与厦门市区仅一条黄土路相通,自然屏障代替人工围墙,按国际惯例比较容易“隔离”,也有把思想“隔离”开来的意思。
当然,现在回头看,这种观念是很可笑的。
港澳媒体“逼”出特区“第一炮”
1981年10月15日,湖里2.5平方公里范围山丘上发出一声炮响,开山炸石,揭开了厦门经济特区建设的辉煌一页。特区为什么选择这一天动工呢?这个日子有什么象征意义呢?对此众说纷纭,有的说是厦门解放日,但1949年厦门解放日是“10月17日”;有的说是上级指定的。其实,都不是。
那年10月上旬,时任副市长、特区管委会副主任向真获悉,香港有个记者团15日要到厦门来采访特区建设,然后在海外进行宣传。怎么办?管委会建设处副处长、特区工程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欧阳千建议,先定三个标高来推土,因为就算以后设计院规划出来,这土也是要推的。于是,王一士、邹尔均等特区管委会领导当即拍板,组织人员去测量,定三个标高、出图纸,紧张准备。15日那天,就在湖里放炮,开山炸石、推土,揭开了厦门经济特区建设的序幕。
但记者团推迟两天到,17日上午,港澳新闻界访闽团一行21人乘“集美”号客轮才到厦门。17日下午,邹尔均与时任厦门市委书记陆自奋一起会见了访闽团全体成员。19日,他们参观湖里加工区,采访了在现场的特区工程建设指挥部负责人孙黎跃、欧阳千等人。
邹尔均认为,10月15日这“第一炮”,是被港澳媒体“逼”出来的。“如果不是他们推了这一把,而是等规划出来再搞设计,再等几个月都动不了工,厦门经济特区可能会因此而推迟。”
一个灵感特区多了6个小岛
厦门本岛面积123平方公里多,鼓浪屿面积1.91平方公里,两数相加,与国务院批复的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岛(包括鼓浪屿)面积131平方公里差了几平方公里,这是为什么呢?这里有个小插曲。
先前,邹尔均向邓小平请求扩大特区范围的时候没讲具体面积,只是说全岛。到中央汇报的时候,邹尔均曾打算把岛外的孙厝(也就是集美)也划入特区范围———因为特区封关要求设管理线,需要有一个停车的地方,将孙厝划入可避免出现进岛拥堵。但是,在中南海参加中央书记处会议时,政治局委员宋任穷同志就问:你当时是怎么向老人家汇报的?邹尔均说:就是把海堤这么一拦。宋任穷说:现在,你还是海堤这么一拦吗?这是中央已经讨论通过的,就这样子吧,不要变了,要变以后再说。
邹尔均看着墙上一幅地图中的厦门位置,突然来了灵感,说:“还有边上连着的几个岛呀。”有人赞成他的意见。于是,鼓浪屿和附近的大屿、大兔屿、火烧屿等6个小岛屿,通通划进了请求扩大的范围内。后来,包括这些小岛屿在内,扩大后的特区范围才有131平方公里。
戴上特区的光环,后来,大屿建成了白鹭自然保护区,而火烧屿、大兔屿等正在建海岛公园,开发串岛旅游。面积最大的鼓浪屿也即将申遗。
“全市”成特区误播终于成真
从最早湖里2.5平方公里,到2010年全市成为特区,厦门特区走过了30多年的历史。而早在1984年春,广播新闻的一句口误,不经意间却预示出了厦门经济特区的未来走向。
1984年2月,邓小平同志视察厦门特区后回到北京,向主持工作的中央领导谈了特区扩大到全岛,并逐步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的意见。3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会见日本客人时宣布:厦门特区扩大到全“市”。邹尔均从广播中听了非常高兴,全市啊!过不了半个小时,国务院特区办主任何椿霖打电话来了:“错了一个字,老邹。”邹尔均问,什么字啊?何椿霖说,是全“岛”,不是全“市”。原来,这是一句误播。
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厦门特区范围不仅扩大到全岛,而且在1989年5月确定岛内特区和岛外的杏林、海沧为台商投资区,1992年11月确定集美为台商投资区,这三处国家级台商投资区均享受特区政策。2003年,厦门经历了一次行政区划大调整,使各区间的管辖面积、人口规模及经济总量趋于均衡,为岛内外一体化奠定了基础。在推进岛内外一体化的进程中,2010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厦门经济特区范围又扩大到岛外两个区——同安、翔安。至此,厦门全市都成了经济特区,总面积1500多平方公里。
谁曾想到,当时误播的一个字,竟一语成谶,真的实现了!历史,就是这么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