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金直航海路波澜起伏
阅览: 日期:2017-03-13
□蔡国烟
2017年1月2日,是两岸相距最近的两个“门”——厦门、金门实现直航16周年。从厦门提出构想获中央支持、金门民众强烈抗争、台湾民意代表闯关直航、台当局被迫开放等几个阶段,厦金直航可以说是一波三折,步履维艰。这期间,笔者是见证人之一,采访了一些亲历厦金直航整个过程的官员、学人和业者,所记录的一些关键时刻,颇为复杂曲折,回忆起来禁不住心有余惊。
大突破 福建首提“小三通”
厦门的小嶝与金门的草山最近距离仅2000米,历来有乘小舢舨只需摇撸1040下就到对岸的说法。但是,从1949年10月起,由于人为阻隔,两地长期处于对立状态,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主张,1987年11月,台湾当局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由于两岸对峙的局面没有改变,厦金“两门”仍然相互紧闭。金门人要来厦门探亲,要绕经港澳、菲、日等第三地中转,费时费钱费力。大陆人去不了金门,甚至来厦门要看金门,也只能乘船“海上游”。
80年代初,厦门设立经济特区,为发挥自身对台区位优势,提出了许多旨在打破两岸隔绝状态、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构想。其中之一,就是厦门与金门率先实现“三通”。 1986年前后,在厦门的金门籍人士、台湾问题专家,大胆提出建立“厦金特区”的构想,希望为当时仍处于敌对状态的两岸提供一个直接往来、合作的缓冲带与实验区。对此,时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十分赞赏,曾写下“厦门金门门对门,金门厦门一家门”的佳句。
1990年前后,厦门又有不少热心人士,提出厦门与金门率先实现“三通”的建议,最初取名为两岸“小三通”。这一建议立即受到海峡两岸民众和学界的普遍欢迎。时任厦门市市长邹尔均代表厦门人民首先宣布,将推动“厦金率先小三通”。接着,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两岸“三通”从“两门(厦门、金门)对开、两马(马尾、马祖)先行”做起的设想。
破天荒 台湾议员闯关直航
1998年8月19日,为表示对台湾当局阻挠两岸“三通”做法的强烈抗议,台北市议员曹原彰、马祖议员金介寿破天荒地采取闯关行动,直航厦门。当天,金介寿率议员、岛内媒体记者等共11人,从台湾租船出发,直驶此岸。按计划,曹原彰提前从台北乘飞机经香港转赴厦门,到厦门接应。回程时,则由时任金门县“立委”李炷烽在金门接应。船至厦门沙坡尾台轮停泊点,厦门市台办副主任黄呈建、联络处处长张保卫等人受命到码头接待。曹原彰、金介寿等人在岸上拉起横幅,上写“要‘三通’、‘三通’第一船,第一人”等字样。
晚上,市台办在临海一家酒店请他们吃饭。金介寿指着窗外大海愤愤地说,厦门距金门只有几公里,如果“三通”了,几十分钟以后就可以到金门,李炷烽还等着请我们再吃一餐晚饭呢!现在,却不让“三通”,真是岂有此理!民众不能直接过来,这太荒谬了!
第二天,他们乘原船从沙坡尾返回金门。乘飞机从香港入境的曹原彰也随船一起离开。这是台湾民意代表第一起闯关直航大陆的行动。事后,金介寿、曹原彰两人被台湾当局以所谓违反“国家安全”罪名逮捕并提起“公诉”。
抓契机 邀金门县官密谈
2000年3月20日,经过金门、马祖等民众的不断抗争和台湾民意代表的运作,台湾立法机构被迫通过了以金门、马祖、澎湖与福建沿海“小三通”为内容的“离岛条例”,有限制地允许这几个离岛上的居民到福建从事经贸活动。
当月,时任中共厦门市委书记洪永世召开对台工作小型研究会。时任市台办主任孔长才提出,虽然中央没有表态,但厦门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可以抓住台湾通过“离岛条例”的时机,率先制订厦金“小三通”方案,争取主动。随后,市台办与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一批学者研拟出《厦门与金门“小三通”建议方案(初稿)》,对人员往来和船舶、货物入出提出了参照既有“台胞落地办证、签注办法”和“厦门与高雄集装箱班轮往来办法”及厦门“台轮停泊办法”进行的建议。方案报送国台办,并征求经贸、交通、公安等国家有关部门意见,为中央有关厦金、两马直航决策和制定福建沿海与金、马、澎直航方案提供参考意见。
为了加强与金门方面的沟通,市台办通过厦门市金胞联谊会会长颜达诚,邀请他的堂兄——金门县副县长颜达仁来访。2000年10月,颜达仁以经贸考察名义,率金门县政府和当地各方面负责人、代表40多人抵厦参访。时任市台办主任孔长才在会见时,向颜达仁转达了中共中央关怀台湾同胞和厦门市政府关心金门乡亲的精神,表示只要有利两岸人民的事,都值得厦金两地共同去推动。颜达仁表示,回去后将紧锣密鼓地做好厦金“三通”准备。
受惊扰 首航前夜陡生变
2001年1月2日,是厦金双方商定的两地直航首航日。这一天,金门县县长陈水在将率当地各界代表第一次从对岸直抵厦门。事先,厦门安排好了当天在码头迎接以及他们上岸后的各项行程。然而,就在元旦的前一天夜里11点多,孔长才躺下将要入睡,突然被电话铃声唤醒。原来,是市政府秘书长蔡寿国紧急电话说,元旦当天,金门方面有一船人要首航过来,拟停靠沙坡尾台轮停泊点。
孔长才吃了一惊,双方原定的开船日期怎么突然单方改变?而且,为了与台湾渔轮区别开来,金门直航船停靠的地点是和平客运码头。这么大的事,没特殊情况是不能随便改变的。再说元旦放假,人员有的还在休息,不能到位。这一变,会打乱了原有的计划,弄不好要出乱子。他意识到事情严重,赶紧挂电话,先问省台办,又问省边防局,都答复说:时间没变啊!
随后,孔长才把副主任黄呈建和联络处处长张保卫从梦中叫醒,由他们分别联系本市相关单位和金门方面,查问情况。金门县副县长颜达仁回复说,原定首航日期没有变!他还驱车赶到码头查看:首航的船没有动。
一直忙到天快亮了,情况终于弄明白了:原来,是金门县一位人士要夺厦金直航头功,自行弄了一艘船,邀了十几人,要抢在县长陈水在率团首航的前面开出来。
此时,孔长才看看表,已是凌晨5点多,身上顿感一阵疲乏,但睡意全消了。情况清楚后他作了汇报和请示,市领导立即召集相关单位采取一系列紧急处置措施,明确告诉对方:双方约定的首航是1月2日。元旦这一天是法定假日,口岸不便接待。突如其来的节外生枝变数,终于被妥善平息。
但是,金门那位人士为了给自己下台阶,当天还是“秀”了一遍,船在料罗湾海面上转了一圈,就自称因“风浪太大无法前行”返回原地。
第二天——2001年1月2日上午,金门县县长陈水在带着全县各界人士180人,乘坐金门“太武号”、“浯江号”两艘客轮,从金门出发,如期靠泊厦门和平码头。厦门金门终于打破了长达52年来不能直接往来的隔绝状态,彼此对开了。
过捷道 众台商隔岸急催
按台湾当局“离岛条例”条文规定,可以利用金厦“小三通”航线往返两岸的对象仅限于金门岛上民众和在金门设籍6个月以上的其他人员。即使台湾岛内的金门籍民众,也不能经金门直接来大陆。因此,台胞要突破“条例”规定,从金门中转往返两岸,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一不合理的限制,引起了台湾岛内民众普遍不满。尤其是在大陆投资的台商,更是强烈要求取消限制。时任厦门市台商协会会长黄铁荣提出,应该让在厦门、福建的台商享受“小三通”这一政策。
2001年1月即厦金直航当月,恰逢台湾海基会邀请大陆台商于春节后到金门举办新春茶话会。黄铁荣也在应邀之列。于是,他考虑突破这一限制。腊月二十二,黄铁荣返台过春节,临行,打电话向厦门市台办咨询,说他准备联络回台过春节台商,节后返回大陆时从金门直航到厦门入境,问此事是否可行?根据中央欢迎台胞直接往返两岸的一贯精神,孔长才在电话中明确答复:此事可行,将促成此事。
除夕前,黄铁荣从台北来电话说,海基会负责人口头同意他们从金门返厦,就看厦门这边的情况如何。孔长才接到他的电话,立即向省主管单位报告。由于此前大陆尚未办理过此类案例,加上报审环节较多和春节放长假的特殊情况,答复尚需时间,黄铁荣在对岸急得天天来电催问。
眼看着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金门春节茶话会即将结束。原来有20多名台商会长报名走金厦直航返大陆,有十几位未见答复,便改订从金门飞台北绕经香港返大陆的机票。
正月初三,恰逢省台办经济处处长朱文义来厦门市台办拜年,孔长才托他帮忙促成此事。朱文义慨然应允,回到福州,立即向国台办上报。报告获国台办批准。
正月初九上午,孔长才接到报告获批的消息,立即挂电话告诉正在金门参加春节茶话会的黄铁荣会长,黄铁荣兴奋得连说:太谢谢了!据说,台湾有关方面为了找到给台商走金厦航线又不与“离岛条例”限制相悖的背书,也费了一番周折。
第二天是2月2日,距厦金“小三通”首航恰满一个月,黄铁荣与桂林、重庆、南宁、东莞等地的11位台商协会会长、理事,从金门乘船直航抵达厦门,实现了台商、台胞第一次从台湾岛内经金门前来大陆的“准直航”。
两个月后清明节,厦门台商经厦金航线返台祭祖;次年年初,在闽台商也经这一航线返乡过春节;以后,又有一系列经厦金直航往返两岸个案成行。
大陆民众经金门赴台旅游、金门同胞经厦门到大陆探亲、台商经厦金航道往返两岸,让厦金“小三通”成了黄金水道,年运送旅客量从2001年的2万余人次发展到2015年超155万人次,15年累计运送旅客超1300万人次。然而,2016年“520”民进党上台,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导致陆客赴台骤减,厦金航线也因此受了影响。对此,无论是当年参与促成厦金直航的两岸官员、金台同胞,还是陆客、台商,莫不抨击台当局的政策,希望这一条便道能继续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