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知青岁月
阅览: 日期:2016-10-13
今年63岁的郑碧霞是厦门本地人,前段时间她特地去了一趟理发店,将满头银丝染黑,因为她即将和一群老友相聚,她想让自己显得更精神点。郑碧霞的这些老友都是当年她下乡插队时认识的,回忆起那段时光,郑碧霞常用忆苦思甜来形容。
那时,下乡知青们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每个月能吃上一顿猪肉就是最幸福的事,但郑碧霞和伙伴们仍旧感到充实而快乐,能为祖国做贡献,就是他们心底最大的愿望。而今,那一代年轻人都已白发苍苍,但多年不变的是大家那颗持续发光发热的年轻的心。前些年,郑碧霞和几个老友凑钱,将各自的插队往事记录下来,集结成册出书,想要以此方式提醒现在的年轻人倍加珍惜眼前生活,不忘老一辈的艰辛奋斗。
难忘岁月 8元工资省吃俭用
郑碧霞永远记得自己出发下乡插队的日子。那是1969年8月24日,16岁的她和同学们一起搭上了前往福鼎的汽车,成为某公社的一员。刚到福鼎时,郑碧霞感觉一切都是新鲜的,做任何事都充满了热情,“那时想着终于能为国家做贡献了,心里特自豪。”郑碧霞说,很快她就体验到了当地相当艰苦的生活条件。当时她每个月的工资只有8块钱,她将这宝贵的8块钱分成两份,其中7块用来购买40斤大米、油盐醋等,剩下的1块则用来买些肥皂等生活必需品。每个月开销上的捉襟见肘,让这个还未成年的女孩有些吃不消,可她一再告诉自己要咬牙忍着。
郑碧霞的母亲不忍心女儿受苦,几乎每个月都会省吃俭用,给她寄去5块钱,“光吃米饭不行,嘴巴馋得很,有了5块钱就能买点肉吃。”郑碧霞说,每当她收到家里寄来的5块钱时,会马上跑去买1斤猪肉,然后与宿舍的小伙伴们分享。有时难得回一趟家,她还会从家里带来面条和萝卜干,大方地分给大家。吃饱喝足,大家就聚在一起唱歌、唱戏,那种欢愉的感觉,每每回想起集体生活,郑碧霞的脸上总会露出开心的笑容。
一“肥”难求 为加菜大家也是拼了
仅靠那点工资和家里有限的接济,插队生活依然过得紧巴巴。有一次,公社里只剩下半斤油面和大米,大家便将米放到油里一起煮,撒上点盐,想做成油盐饭吃。结果饭煮出来后,大家发现味道还是很淡,根本不顶饿。郑碧霞饿得不行,便请厨房大师傅给她挑了几块锅巴,自己拿回宿舍就着存下来的白糖吃。为了改善伙食,大家决定自力更生,开荒种菜。每次摘菜只摘最老的来吃,留下最嫩的蔬菜拿到市场上去卖,卖得的钱全部用来每月买一次猪肉改善伙食。
为了让菜地里的蔬菜有足够的肥料,郑碧霞和伙伴们每天早上都要轮流去挑粪,还要赶在其他生产队前头抢占“货源”。待到把好不容易挑来的粪肥撒下地,又一波绿油油的菜叶长起来,大家就知道加餐的时候又快到了,这是大家最开心的时候。“所谓加餐就是一份青菜加一份肉,但我们吃得别提多开心了,那种美味是任何佳肴也比不上的。”郑碧霞说。
以身作则 她成了大家的好队长
在公社工作几年后,郑碧霞由于表现出色,被选为生产队副队长。“我这么小年纪就做队长一点都不害怕,因为我知道做队长的秘诀——以身作则。”有一次,大家一起到田里劳动,快到中午了,大家又累又渴又困,可是还有活没干完呢。这时队长发现肥料没了,让队员回队上搬,可大家都推来推去,不愿意动。郑碧霞看在眼里,主动提出自己和另外两名身材比较高大的男队员一起回去搬,两人原本也不愿意动,可一看到副队长都主动请缨了,他们便鼓起干劲,跟着郑碧霞把活干完。
在生活中,郑碧霞也决定尽量照顾好每一个队员。当时,队里有一名女生性格有些泼辣,大家都有点怕她,有一次她阑尾炎发作,要去医院动手术,她提出一定要郑碧霞陪她去。当时郑碧霞正好要去县里参加表彰大会,但还是马上答应陪伴照顾她一直到她出院。郑碧霞觉得,正是自己这种爽朗的作风交到了许多一辈子的好朋友。每年老友聚会时,只要一提起当年的那些事,大家都会对她竖起大拇指。
往事不随风 出书纪念难忘岁月
郑碧霞在公社待了5年时间,21岁时,她被调到工厂工作,再后来就返城回厦了。在此期间,她陆陆续续和插队的伙伴们有过一些联系。直到后来大家都用上了手机,这才促成了每年的老友聚会。当年一起插队的老朋友如今都已经成了爷爷奶奶,大家回忆起那段时光总是历历在目,不胜唏嘘。
为了用更好的方式记录下那段青葱岁月,2005年,在一个朋友的号召下,郑碧霞和伙伴们一起凑钱,出了一本记录公社插队生活的书,书名就叫《青葱岁月》,包括郑碧霞在内的作者多达54人。当郑碧霞将这本崭新的书籍拿在手里时,仿佛正捧着自己的青春岁月。
郑碧霞把书里的故事与家人一一分享,没想到孩子们读了之后都很有感触,“他们很感叹我们当时生活的艰苦。”郑碧霞认为,一定要让年轻人了解老一辈人的奋斗历程,才能更好地珍惜当下的生活。
就在这个月,郑碧霞又将与老友们相聚,她决定到那天一定要好好打扮,穿上最美的衣裳,去见当年的朋友。在郑碧霞心中,他们的青春虽已逝,但情谊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