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沧,托起特区新世纪之梦
阅览: 日期:2016-06-16
海沧——这个35年前还是点点低丘、片片农田,一派乡野风光的小渔村,历经30年的开发建设,已发展成为新世纪,东南沿海一颗耀眼的明珠,一方理想的投资宝地。
王永庆没来,海沧能发展吗?
海沧台商投资区,地处福建省东南部,经济最繁荣、工商业最发达的闽南厦漳泉金三角的突出部位,东与厦门岛隔海相望,背依闽东南、闽西南,港阔水深,腹地宽广,是得天独厚的天然良港。
80年代末,厦门市委、市政府向省里提出了将把开发条件十分优越的海沧地区开辟为台商投资区的构想,这一构想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首肯,并由省政府向国务院提出了“在福建海沧地区设立台商投资区”的请示。1989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海沧投资区,从而掀起了海沧全面对外开发的历史。
但海沧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就在海沧投资区设立不到半年的1989年10月,具有“台塑大王”之称的台湾台塑企业集团董事长王永庆先生赴大陆考察,并向中央最高领导层表示要在海沧投资70亿美元,兴建一个大型石油化工项目,邓小平、江泽民、李鹏等中央领导在京分别接见王先生,对他投资大陆的构想给予高度评价,并表示全力支持。为此,1990年初,国务院组织专门机构开始了该项目的谈判工作,并把这一项目称之为“901工程”。这也是当时中国大陆引进的最大的台资项目。海沧由此从一个落后的渔村一跃成为从中央到地方、从国内到国外都在关注的热点地区,许多大规模的基础设施也伴随着“901工程”在海沧轰轰烈烈地全面拉开。
然而此后的几年,却因“901”的缘故,让海沧的开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海沧开发的前4年,基本是在等待和观望中度过的。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是中国经济特别是各开发区发展最具活力的时期,但为了满足“901工程”规划布局的需要,对在此期间有意在海沧投资的客商,都一一给予婉言谢绝。但“901工程”却因种种原因被迫搁浅,让海沧在等待中失去了一次极好的发展机遇。
随着“901工程”告一段落,规划的背景和要求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已经铺开的基础设施建设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直接影响到了海沧开发建设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
王永庆没来,海沧能发展吗?世人对海沧关注的目光由希望转为种种猜测和担忧。
江泽民推动海沧发展
1993年4月,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开发建设的需要,福建省委、省政府进行现场办公,对海沧100平方公里用地进行重新调整,明确南部临海20平方公里作为石化预用留地外,其余80平方公里划由厦门市政府组织开发。
1994年6月,江泽民总书记亲临海沧视察,明确指示“要把海沧办成吸引台商投资,包括其它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中心,以高新技术为支柱的重要开发区。”同年7月,中央对海沧开发也作了新的部署,明确海沧100平方公里用地向全世界开放,对外招商。此后,福建省、厦门市开始从政策、资金和项目布局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社会各界也以各种方式支持、推动海沧开发。海沧投资区管委会,作为厦门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在各界期望的目光中接过了开发海沧的接力棒,开始了开发海沧的新征程。
1995年9月,海沧党工委、管委会经过认真分析研究,适时提出了海沧必须以项目带开发,围绕项目搞配套,开发初期重点抓好新阳和港区开发的“抓两头,带中间,缩短战线,集中力量,突出重点,以港兴区”的开发策略,以项目为生命线,全力以赴抓好以石油化工、新型建材、精细化工为主的工业项目引进,逐步带动南部工业区大型工业和生活区第三产业的发展指导思想,终于为海沧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过几年的开发建设,海沧台商投资区已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和社会事业投资54.5亿元,开发土地25平方公里;竣工一级公路70公里,新建、扩建水厂各一座,日供水量8万吨;建成嵩屿电厂一期装机容量60万千瓦两台机组,新建、扩建11万伏、3.5万伏、22万伏等4座变电站;建成装机容量2万门程控电话系统;港口已建成了4个万吨级泊位,并开通了5条集装箱远洋航线和2条内支线,通达欧洲、美国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近40个港口,经杏林与厦门市区相连的新阳大桥已建成通车,与鹰厦铁路相接的海沧铁路建成通车,日处理10万吨污水厂也将同时竣工;建成和在建以住宅为主的房地产面积51.3万平方米,配套建成高尔夫球场、中小学、国际幼儿园、职业培训中心及医院各一座。海沧将形成以工业为龙头,大桥、港口、国道、铁路为四翼的发展格局。
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是筑巢引凤的底蕴。朱基总理在1996年12月视察海沧后也称赞:“海沧确实已经具备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可以摆很多项目。”
“梧桐叶茂,凤凰竞栖”
基础设施建设,已为海沧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招商引资,才是衡量一个开发区最重要的指标。在大力进行基础建设的同时,海沧投资区管委会充分发挥“小机构,大服务”的管理效能,以服务为宗旨,按照“办事效率要高,勤政廉政要实,项目配套要快,土地价格要廉,各项收费要省,社会治安要好”的目标要求,致力营造亲商、尊商、重商的投资软环境。
翻阅他们每一个项目的引进过程,都充满着艰辛和曲折。进入海沧不久的金龙旅行车有限公司,是从1995年7月开始接触的。正当谈判即将成功之际,第一任董事长因故被更换,眼看可以签订的投资项目被迫搁浅,一切又得从头开始。而与第二任董事长的谈判刚有进展,他却因病去世,使投资项目再次受到冲击。幸而第三任董事长对投资海沧也有浓厚的兴趣,可新董事长却在原商定的4万平方米用地的基础上,提出了要6.5万平方米的新要求,使原先的协议又节外生枝。但管委会还是想尽办法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历经三任董事长,5次正式谈判,终于让“金龙”顺利落户海沧。
而荷兰亨特公司落户海沧,却是被投资区管委会的真诚和办事效率所感动。这家欧洲公司,原先本想把投资项目放在苏州工业园,可当公司代表前往与他们公司有业务往来的厦门高崎国际机场考察时,对厦门良好的投资环境,也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亲自去海沧进行实地考察。当时担任海沧投资区管委会主任的刘成业得知消息后特别重视,亲自接待了他们,向他们介绍海沧投资区的情况,并按他们的要求及时组织人员收集铁路运输、海上运输等详细资料提供给客商参考。这家公司对投资中国需要的章程、资信证明等程序不了解,管委会不但提供材料,而且帮其整理,再让其确认。这家公司对管委会的工作十分满意,投资项目终于洽谈成功。
“梧桐叶茂,凤凰竞栖”。海沧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着海内外客商纷至沓来。数十年来,已有柯达公司、翔鹭涤纶纺纤厂和嵩屿电厂、PVC管材管件、华恒纸容器、众达钢铁、明达塑胶工业园、特宝生物制药等数百家工业企业投产,工业产值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而今年在整个厦门实现产值增长达1亿元以上的企业中,海沧占近三分之一,这对拉动整个厦门特区的经济增长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海沧投资区三面环海,海岸线全长26公里,水深10米以上的海岸线5.5公里,规划建设万吨级深水泊位36个,最终年吞吐量可达9000万吨。现已建成的有博坦10万吨石化专用码头、嵩屿电厂3.5万吨码头以及3万吨杂货泊位。后两个泊位总长500米,前沿水深13.3米,是厦门惟一能停靠国际第四代集装箱的码头。加上海沧与国际机场相距10公里,距台湾高雄港165海里,福厦漳高速公路、324和319国道穿区而过,海沧铁路与鹰厦铁路相连,方便快捷的海、陆、空交通网络,增强了海沧向国内外市场的辐射能力。漳州、龙岩等地的货物都已从这里进出,已成为闽西南货物的主要集散港口。特别是海沧大桥建成通车后,将把海沧与厦门岛连成一体,使海沧便于依托厦门本岛的良好城市功能进行开发建设。
随着荷兰博坦公司在海沧建起了10万吨级油码头和60万立方米储油罐的油品仓储区,加上翔鹭、华亚、厦新电子等大型企业落户海沧,以及有着150年历史的厦门造船厂等一批厦门市国有老企业相继搬迁海沧,海沧不但已成为福建省石化产业基地,还将逐步形成化工、塑胶、电子、玻璃制品、新型建材、高新技术产品等集团群体。
“北有平潭、南有海沧”,“东有火炬、西有海沧”。海沧作为全国最早最大的台商投资区,不断发挥台商投资区、行政区、保税港区“三区叠加”优势,加快东南国际航运中心核心港和总部建设,加快出台全面对台政策,再造台商投资区新优势。从开发建设之初的工业重镇,到今日由南至北有东南国际航运中心核心港区、大宗商品交易聚集区、生物医药园区、中小企业创业园区,海沧通过产业转型升级,使企业活力得到充分释放。
“美丽厦门,最美湾区”,作为“大海湾城市”战略中九大湾区之一,马銮湾新城正立足“健康、智慧”两大主题,坚持公共环境、公共服务、造林绿化等公共项目先行,厦门生物医药港、住宅现代化产业园区等带动效应逐步显现,清华信息技术研究院、国防科技大学、华录集团三大合作项目即将落户,将打造成为厦门首个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的产城融合示范区。
海沧,这个昔日的小渔村横空出世,将托起厦门特区新世纪之梦。(家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