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情点亮微心愿 让爱托起童年梦——厦门市关工委引领我市广大“五老”志愿者,推进“五老”关爱下一代工程,为孩子们送上儿童节礼物祝福
阅览: 日期:2023-06-01
一双篮球鞋、一套新校服、一个新书包、几本有趣的书籍……“六一”儿童节来临前,湖里区华悦学校的50名学生,在厦门市关工委、湖里区关工委、区委文明办、区教育系统关工委和市直机关关工委联合开展的2023年“点亮微心愿 圆梦暖童心”捐赠活动上,收到了期待已久的儿童节礼物。
连日来,厦门市关工委团结引领我市广大“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志愿者,积极开展点亮微心愿及“六一”赠书活动,认真贯彻落实“爱心厦门”“爱心扶幼”建设工作要求,推进“五老”关爱下一代工程,为孩子们送上精神食粮、物质帮扶和儿童节祝福,期待他们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好少年。
50个微心愿 上线仅三天就被认领完毕
“我的心愿是一个新的美术袋和一套《淘气包马小跳》。”华悦学校六年级学生李同学紧紧抱着收到的礼物,开心地说,“我喜欢阅读也喜欢画画,这是我特别期待的礼物,感谢爷爷奶奶帮我圆梦。”
由福建省关工委、省委老干部局、省委文明办、福建老年大学于去年发起的“关爱成长微心愿”活动,面向家庭困难学生收集学习生活中最想实现、价值不超过300元的实物微心愿,通过“福建省关爱成长微心愿”微信小程序对外发布,发动关工委“五老”、离退休干部、老年大学学员、社会爱心人士自愿认领,为家庭困难学生送去爱心。在厦门市关工委的积极响应和组织下,该活动已成功在厦开展两期,为近百个孩子实现了心愿,精准滴灌孩童心田,广泛宣传爱心善举,取得积极社会效益。
今年4月,厦门市关工委联合湖里区关工委、湖里区委文明办、湖里华悦学校共同开启第三期“关爱成长微心愿——点亮微心愿 圆梦暖童心”活动,通过湖里区教育系统关工委和华悦学校向学生收集微心愿。湖里区华悦学校是一所一级民办校,学生都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参与此次微心愿活动的50名学生是来自困难家庭的学生代表。他们许下的心愿都非常质朴,多是书籍、文具、球类、运动服等,也有小朋友想给家里换一个新的电饭煲。湖里区教育系统关工委和华悦学校对征集到的心愿逐一核实,将征集到的50个微心愿在“福建省关爱成长微心愿”小程序上发布,并发动“五老”、离退休干部和社会爱心人士在线上自愿认领。
线上发布仅三日,来自华悦学校孩子们的50个微心愿就全部被认领。认领他们心愿的爱心人士,多是“五老”志愿者。在老同志们看来,微心愿活动能精准关爱帮扶家庭困难学生,提高了关爱帮扶的针对性、有效性,能真正将“爱心扶幼”落到实处。对孩子们来说,这些微心愿都是他们期待已久的礼物,将为他们的学习生活提供帮助。这场大手牵小手的爱心互动,也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了爱心种子。收到心仪书籍的华悦学校五年级学生汪同学说:“我会更加认真读书、努力学习,我以后还想和爷爷奶奶一样,帮助更多的小朋友。”捐赠现场,孩子们还为爷爷奶奶送上了亲手制作的感恩卡。
大手牵小手 为下一代成长撑起蓝天
近5000册图书,价值12万元,覆盖22所民办学校、偏远山区乡村学校或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贫困生较多的学校,这是厦门市关工委连续七年开展的常态化精准帮扶“六一”爱心赠书活动,已累计走进70多所学校,覆盖学生19万多人次。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厦门市关工委常年坚持在“六一”期间为少年儿童赠书,把一本本精心挑选的优质儿童读物送进校园,希望同学们养成“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好习惯。多年来,这些带着爷爷奶奶期望的书籍,在一所所学校的图书室、读书角漂流,丰富了一个又一个孩子的精神世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厦门市关工委始终将关心少年儿童成长成才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打造厦门关爱联盟关爱助学机制,坚持开展精准关爱帮扶项目,通过精准关爱帮扶项目的落地落实,增强关心下一代工作的社会认知度和参与度。关心、激励新时代少年儿童奋发有为、向阳成长,涌现出许多先进集体和个人。厦门市市直机关关工委从2012年起与湖里区华悦学校开展共建,不仅积极邀请各行各业优秀代表走进校园为孩子们带来丰富的知识讲座,还经常组织学校学生代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等,每年组织应届毕业生前往厦门大学开展为期一天的“梦之旅”社会实践活动,打开孩子们看世界的视野。市直机关关工委“五老”志愿者第三队的11位老同志从2017年起与湖里区华悦学校开展“一帮一”结对关爱助学活动,每人每学期为资助学生提供1000元慰问金。“孩子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这是我们老同志的责任。”市直机关关工委副主任温解放说。
大手牵小手,为下一代成长撑起一片蓝天。厦门市关工委将进一步推进“五老”关爱下一代工程,认真贯彻落实“爱心厦门”建设工作要求,深入开展“爱心扶幼”“厦门关爱联盟”品牌活动。充分发挥关爱联盟成员单位优势互补、同台唱戏、共同发力的整体优势,推进“五老”关爱下一代工程的实施,帮助更多少年儿童圆梦。
来源:厦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