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满的情怀和责任——记湖里区“五老”宣讲团成员黄国富
阅览: 日期:2022-09-25
黄国富是土生土长的湖里人,也是一名老党员。作为一名退休教育工作者、名副其实的“老湖里”,他倾尽业余时间投身文史研究,成了湖里区地名专家组成员、非物质文化保护专家,并被聘任为湖里区关工委宣讲报告团成员,积极为广大青少年讲述特区湖里的前世今生,深受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好评。在黄国富倾尽业余时间做文史研究的几十年时间内,经常有人问他:“你了解这些要干嘛,能赚钱吗?”黄国富说:“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就认准了我生于斯长于斯,我的根在这里,我热爱这片土地。我应该让它的子子孙孙知道,记得住我们的先人是怎么样的,留得住乡愁。这不仅是一种情怀,还是一种责任!”
求真务实,醉心于田野调查
几十年来,黄国富孜孜不倦,深入了解湖里这片土地的历史和现状,广泛收集,忠实纪录,一丝不苟,如:为了解日据时代日本人建机场究竟拆了哪些村庄,他花了大半年时间,费尽周折寻访了十几位见证者,最终还原了14个村庄的草图。为了挖掘湖里的历史文化,他寻访了500多位知情人,写了满满几十本日记本,跑了所有能找到的档案馆、图书馆,搜集有价值的资料,编印了湖里民俗、民间信仰、民间故事、地名、原乡等数十万字的资料。作为民间的文史调查员,他成为完成湖里乃至厦门文史拼图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他设立了个人公众号,以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推出“ 湖里原乡”系列作品,以老禾山原住民的身份向大家介绍湖里的历史脉络和沿革,力求用文字和图片留住曾经的原乡;力求从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撷取最有史料价值、最有教育意义、最有借鉴作用的一个个精彩或平凡的片段,展示湖里的过往,以激励和启迪后人的爱国爱乡情怀,为湖里的振兴和崛起作贡献。如今,打开黄国富的“老禾山原住民”微信公众号,“湖里掌故”系列已经更新至第125篇。“高崎寨、五通渡、鹦哥石、水尾宫、......”,湖里的历史遗存以及一些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民俗,在“弘扬乡土文化,留住无尽乡愁”的公众号标签下徐徐展开......
用史料和文字解读将老湖里的民间文化借助新媒体的传播手段保存下来,这就是黄国富的“副业”。目前他还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的高管,也是湖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湖里区政协特邀研究员。每天晚上或者每周周六周日,他都将“副业”安排得满满当当——不是在调研路上,就是在整理和撰写文章的案桌上。
注重方法,用细节讲述湖里红色故事
作为进入厦门岛的桥头堡,被炮火洗礼的湖里区,沉淀了诸多重要的历史记忆。湖里的红色文化,是厦门建设发展的重要内涵,被持续挖掘。40年前,黄国富还是一名中学老师,每至暑假,他会让学生去做一些社会调查,比如说村子里最老的老人有哪些?他们在旧社会里吃了什么苦?村子现在有何新变化新发展?.....退休后,黄国富成了湖里区关工委宣讲报告团成员。在每年10-30场的宣讲中,他将原乡研究与红色文化研究结合,在持续的输出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风格。近年来,他编辑了湖里区抗战期间的《红旗插上厦门岛》《追寻湖里的红色印记》等乡土红色题材宣讲稿,用自己独特的叙事风格,带领广大青少年身临其境,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厦门红色历史。在一次为青少年宣讲《红旗插上厦门岛》时,黄国富说道:“红旗插上厦门岛的画面感很强,从哪里打的,先哪个山头,是哪个部队来打,过程是怎么样?你要讲,那就要故事线,就要有细节,故事的细节要跟史实能够对得上,这样他才有生命力。”因此,讲细节成为黄国富将红色故事讲得形象生动的重要叙事方法。湖里马垅有一棵大榕树,在黄国富等对史料的研究和挖掘下,这棵大榕树被认定为湖里五个红色文化遗址之一,并被命名为“军民团结大榕树”。“解放军进入厦门的那天早上,就是在这个大榕树下休整,休整的时候,马垅的老百姓主动给解放军送饭。然而,解放军并没有白吃白拿,而是递给老百姓一种票据。这种票据,当时被老百姓认为是某种‘钱’。”黄国富说,这就是细节的力量——让老百姓一下子认识到这就是人民的军队。
这就是湖里区关工委宣讲报告团成员黄国富的故事,他用自己的执着热情深深扎根于湖里这片热土,研究湖里历史文化、讲述湖里鲜活故事,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湖里区关工委办公室供稿)